自2009年新浪推出微博产品后,中国的社交网络进入了新的格局。之前风靡的人人网、开心网在面对微博的冲击时也纷纷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去粗取精,把握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平台优势。而一家具备独特定位的社区网站,文青和小清新的聚集地,依旧按照“自我”的路线从容前行,冷眼旁观行业的风云变幻 —— 豆瓣。
成立7年来,豆瓣网一向鲜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但这并不妨碍业界对豆瓣的种种猜测,尤其是在如今微博风生水起、其他SNS规模稳定的状态下。不少人向豆瓣发问:你们靠什么盈利?怎么活下去?也有资深豆瓣er撰文剖析它的盈利模式,供业内了解研究。但这是否是真实的豆瓣?广告门网站专门探访豆瓣,寻找真实的生存法则。
豆瓣一层的办公区一角,员工密度比一年前明显增大
豆瓣到底是什么?
豆瓣在北京的办公室位于酒仙桥,各部门有序地分散在两层办公区域内。窗明几净,环境优雅,是十分惬意的工作场所。这两年豆瓣的低调一如既往,规模却有了不小的扩张。到如今,豆瓣北上广三地的员工已经达到250多人,业务有条不紊的发展,不断进行着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对于其它实名制的SNS,半开放式的豆瓣目前有注册用户6000多万,非注册用户5000多万,月覆盖独立用户已经超过1个亿。在以用户数和流量为标准的排名中,豆瓣在中国是前20强,在全球是前100强。以上数据只是用行业标准来评判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其实任何熟悉豆瓣的用户都知道,豆瓣真正的价值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深度。这几千万的活跃用户对应的群体是高度集中的高素质都市青年。从一开始,它就打上了兴趣图谱的烙印。用户不要求最多,用户黏性才是豆瓣始终关注和探索的事情。
豆瓣到底是什么?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十分有趣。成立了7年的豆瓣比人人网、开心网起步要早,但后两者飞速发展,最终使得中国的SNS行业在前两年一片火热。豆瓣网于是也普遍被打上了SNS的标签。但在豆瓣网的团队眼里,豆瓣是独一无二的,它与任何网站都不属于一类。甚至,他们认为豆瓣根本没有直接竞争对手。
无论是7年前还是现在,在创始人阿北心中的蓝图里,豆瓣始终都是一个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互联网产品。依据目前豆瓣的产品,现在的豆瓣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评论类型的以兴趣集成的社交网站。团队人员对豆瓣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它并不是中国版的Facebook,不是中国版的Twitter,只因它就是豆瓣。从当初的平台构想、建设到如今的规划和进程,豆瓣保持着自己的血统,守护着自己的印记。
豆瓣读书、豆瓣音乐和豆瓣电影是豆瓣的代表性产品,也是开发最早的产品,这里自然而然的成为文艺青年的天下。这个最大的特点使互联网用户迅速将豆瓣与人人网、开心网区分开来。后来豆瓣逐渐开辟了豆瓣同城、豆瓣FM、豆瓣小站、9点、阿尔法城等新产品,多元化的产品使它逐渐走向了一个趋于生活类的互联网服务产品的定位。豆瓣商务部VP黄亮告诉我们:“现在的豆瓣,以产品、技术为核心,为用户提供生活和文化方面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豆瓣的代表性产品还是新推的产品,以及将来开发出的产品,都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所有产品除了要有创新想法之外,都必须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出来的。在这里,不要指望公司对员工提出宏伟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发展需要耐心和专注。从这一点来看,豆瓣称得上是一家真正令人尊敬的互联网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