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时不时想起这句话,离父亲送我话已经过去40余年。对我人生不能说不起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能正确理解“吃亏是福”运用好“吃亏是福”这个道理,那么,现实生活中你就会对一些“吃亏或占便宜”小事不肖一顾,有一种超脱,达到宠辱不惊的一种境界,这对人的一生很重要!
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广泛,郑板桥老先生的吃亏是福”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与它充溢哲理是分不开的这句话从字面理解是得不到认同的人摔了一跤,啃了一嘴泥,磕掉俩门牙,这是明摆着吃亏了把这说成“福“恐怕没人信服。这里说的吃亏是福”得辩证的看待这句话。
临走前父亲送我一句话:忍得一时之气,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免得万年之忧”大概是父亲怕我年轻气盛,没社会经验,要我事事忍耐;吃“一时之气”亏,却得到免万年之忧”福,这不是吃亏是福”又是什么!生活中不少人为争“一时之气”而大打出手,甚至“刀光剑影”这势必带来灾难,那时也就悔之晚矣!其实,退一步海阔天空”这话不无道理,也更体现一个人的涵养。
则乱大谋”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还有一句话叫“小不忍。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秀的哥哥刘縯被杀,刘秀也处在极度危险之中,但刘秀强忍悲痛,像没事一样,因为这种“小事”忍不住会影响更大计划,刘秀的忍”躲过了危机,起兵征战多年最终建立东汉王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
则乱大谋”与“忍得一时之气,其实“小不忍。免得万年之忧”同义词,前者多用于谋略,体现在事业里;后者多为我等所用,体现在生活里。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处置具体问题时也难免不“糊涂”这正是郑老先生的精明之处。如果不是生活历经磨难,吃亏是福”与郑板桥另一句话“难得糊涂”相辅相成的试想不“糊涂一点”又怎肯心甘情愿的吃亏”能说出这样的话。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是不会如此精辟总结出这两句话的肯吃亏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糊涂人”另一种人就是阿Q第一种人是韬光养晦,一种谋略,第二种人就是阿Q精神”明明挨了打却用“儿子打老子”来求得心理平衡,一种无奈。
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的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腿残废了都不是坏事,塞翁失马”与“吃亏是福”其实也是同义词。摔倒磕掉两门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只是不知道这好事什么时候来,或许来了也不知道罢了假如摔了一跤,危及了生命,相比之下仅仅摔掉两门牙,这岂不是倒霉之中的万幸吗。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这在于是就事论事看问题还是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因为这世界任何问题都不是绝对的这才有了塞翁失马”这个成语,这才是人们认同“吃亏是福”原因。
应该源于《老子》道家思想,郑板桥先生的吃亏是福”思想。老子》道德经》里的有一句著名论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吃亏”其实就是祸”更不要说吃“大亏”把“吃亏”说成“祸”并非牵强,这里“祸”字本身含义是非常广泛的这句话所涵盖的辩证关系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老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这种“祸”和“福”转化关系告诉我生活中的一得一失,都处在这种“福和祸”转化关系之中,而且,这种转化关系的过程是没有穷尽的也就是熟知其极”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是认同这种思想的吃亏是福”思想其实并没有离开老子道家思想的范畴。
|